网站头部图片
栏目导航
基层团组织 理论研究 青年教师工作委员会 团务管理

会员中心

青年与新媒体研究:“微博”对青年的影响分析
作者:    文章来源:团委    点击数: 106     更新时间:2013-06-03

青年“微博热”正方兴未艾,不同群体青年接触、使用微博的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女青年、未婚青年、“8090”后青年、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受教育程度高的青年、户籍青年以及党团员青年比男青年、已婚青年、“70后青年”、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年、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年、非上海户籍青年以及非党团员青年更多地接触、使用微博。而前者开通、使用微博的时间一般也长于后者。二是微博之所以在青年中流行,“微博热”之所以在青年中不断升温,主要是因为求知、求友、求乐、求发展等是处于人生黄金期的青年的普遍需求,微博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这些心理情感需求,而青年使用微博的动机、方式等也受到这些需求的影响。青年使用微博究竟会对青年自身及其相关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就下定论为时尚早,仍需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不过,从目前青年使用微博的动机、方式和发展趋势来看,至少在以下两方面值得关注。

  1.微博对青年的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微博由于其开放性、实时性、互动性、自媒体性,使得公开、真实、自由、平等的对话和沟通能够在一个传播平台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以至达到哈贝马斯曾经提出过的“理想的言说情境”。每一个利益主体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表达和主张自己的利益,基于个人利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利益得到关注。公共话语、公共领域得以形成。青年作为使用、掌握微博这一新型媒介的重要群体,通过微博对重大社会事件给予关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推动代表真实民意的网络舆论的形成,对现实政治进行民主监督、积极参与公民社会建设。这是青年实现社会参与、政治社会化以及个人与社会整合的有效途径。青年通过微博推进公民社会建设,促进公共领域的发育值得关注和期待。从我们的调查来看,青年对于政治事件、公共事件尤其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件是有着极大的参与热情的。对于这些事件,青年表示“会去微博发表观点”的占 78.9%,“不会去的”占21.1%。而对微博上传播的信息认为“可信的”5.0%,“本可信的”占 40.5%,“不确定的”占 45.7%,“不太可信”的占 8.1%,“不可信”的占 0.7%。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对于微博上基本未经审核的信息存在一定的轻信,易产生围观的冲动。在此,我们要警惕青年由于独立批判精神的缺失,只是围观充当看客,以致严肃事件在众声喧哗中被娱乐至死现象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培养和提高青年的媒介素养和公民素质,引导青年对于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冷静思考,理智分析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不断践行和提升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意识,脚踏实地地参与政治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建设,而不致陷入网络“民粹主义狂欢”的陷阱。

  2.微博对青年文化发展的影响

   青年文化是一种经青年群体互动整合,由青年群体承载,为他们共同认可、崇尚和追求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它的产生源于青年群体内长期、高频度的心理情感交流和观念思想互动。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次属文化,它既有从属于主流文化的一面,也有对主流文化抵触的一面。微博的出现将可能使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我们看到,由于微博的技术特点和传播优势,大大加速了青年群体内部的交流互动,青年文化的丰富性、流动性因此会得到加强。与此同时,青年文化的表演化、碎片化趋势也会加剧。微博的开放性、即时性、自媒体性消解了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支配地位,青年文化在弱化了对主流文化的反抗色彩的同时,易于更加转向自我表现、自我倾诉的娱乐化表演之中。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微博的开放互动性冲淡了代际冲突,为沟通主流文化和青年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主流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事实上,主流媒体跟踪、报道微博虚拟空间青年亚文化事件如“郭美美事件”等已越来越多。而微博的自媒体性使青年具有了更多社会重大事件在场和参与的条件也使青年文化更多地关涉社会现实生活。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流互动亦越来越频繁。因此,我们要倡导为微博时代的青年文化创造民主、宽容的条件,同时耐心地加以引导、使它能以青年文化特有的方式与主流文化沟通、对话,从而为主流文化的创造与转型提供开放的、多样化的可能。

  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2005~2015 共青团济宁医学院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湖新区荷花路133号 邮编:272067. 电话:0537-3616085
团委新浪微博